苏州,向来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素以山清水秀,园林典雅而闻名于世,谈到苏州,就不得不提起苏州的前身姑苏城。
姑苏城,在亚洲东部矗立了长达两千五百余年,从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修建的阖闾城始,至隋唐时期“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的苏州,俨然江南第一大城,仅屈居于国度长安之下。而后的宋元时期,“崇文抑武“,苏州学府林立,宋代之前的私家园林已初具规模,后续逐渐发展成别具一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自古便被公认为是中国江南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最高峰,这样“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珍品,苏州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其中尤以四大园林为最,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和留园分别象征着宋明元清四个朝代的园林艺术风格。本文旨在分析四大园林中代表明朝园林艺术风格的拙政园,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变迁与园林建筑艺术风格的关联。
拙政园始建于16世纪初,地处苏州娄门内,为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布局主题以水为核心,占水区域达总面积五分之一,亭台轩榭皆倚水而筑,整体建筑分布错落有致,构思精妙,风格淡雅恬静,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在拙政园纯粹的外表背后,隐藏着的却是许多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下文将为诸君拂去拙政园神秘的面纱。
拙政园从建成始至今四百余年,几经易主,几经分合,几近沧桑,或作私宅、王所、金屋。或遭租借、废弃、毁坏,有满屋金玉、穷极侈丽的金碧辉煌之时,亦存草木荒芜,砖瓦倾颓的破败荒园之景,亦有藏书万卷、名流觞咏的春秋佳日之盛,亦存兵马相间、剑戟四举的战乱毁坏之刻,短短四百余年,数文人墨客,皇家贵胄、公卿大臣、富商巨贾、军阀大将都曾流连于拙政园中无法自拔,而这一切都将从明正德初年御史王献臣取大弘寺址为基,扩建成拙政园的前身始言。
晋代潘岳于《闲居赋》中有言,“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由此言,名为拙政园。以圆中心积水,浚治为池,使得圆心远望如湖泊,初步奠定了拙政园以水为设计核心的布局主题。园中缝隙之处则以花果竹林相点缀,建筑物稀疏错落,亭台楼阁共三十一景,自此,一座以水为心,自然之景与人文之物相辉映的园林落成。首任园主王献臣于园中逍遥自得,自享闲居之乐。吴中四才子文徵明曾作《拙政园记》歌咏园中景物并辅以诗画,文采斐然。献臣谢世后,园林易手于徐氏,徐氏自行删改使得拙政园失其本真,此后徐氏长居园林百余年,至家族衰落,园林亦倾颓。
明崇祯年间,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拙政园东部十余亩荒地,其人善画山水,喜好园林,于荒地之上修建亭台楼榭,是以“归园田居“始成,园中奇峰矗立,山石陡峭,恍若峨眉山之栈道。
明末清初,清军入主苏州,拙政园也随之被清兵所占,兵荒马乱之际徐氏不得已将园以两千金低价卖于大学士陈之遴。陈之遴得园后视若珍宝,备极奢华之物,当时园中存有宝珠山茶数株,花开之时鲜艳华丽,为江南之仅存。然学士长期居于京都,而后贬官死于谪所,终生不得见园中一草一木,亦为一憾事。
清朝初期,园林先后落于将军兵马之手,但未有增改。 然至王永宁之时则不然,此人大兴土木,更置丘壑,使得园中景貌悉变,建斑竹厅、楠木厅,列柱数百,高度与腰齐平,柱石基础皆刻画飞升之龙,亦有白玉龙凤鼓墩,侈丽非常,后因吴三桂事变,家产充公,园中雕龙楠木柱石皆送往京师,自此园遂衰败,马矢堆齐于妆阑之阁,倚于阑干可闻驴马之声,纵其后亦有园主稍加修葺,亦难复昔日之山林雅致。
康熙年间拙政园逐渐撤散为民居,分为二室,即中部复园与西部书园。自此,自成一体的拙政园惨遭分割,相互分离,风格不再。所幸中部复园初归蒋棨所有,当是时园中破败不堪,断砖残瓦散落一地,杂草丛生,而蒋公经营数年,始复故园,使其不出城则可赏山林之盛,草木之性,是文徵明之“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所言。园中藏书浩如烟海,文人骚客悉数往来,举杯推盏、诗词歌赋之间尽显拙政园文化一时之盛。当是时,袁枚赵翼等大文豪皆相继来此名园,歌咏觞词,而自蒋公殁后,再难复此景。西园主人为太史叶士宽,于昔日之废地中新建成中书阁、读书轩等胜景,并作十咏以颂之。自此园后归道员沈元振,多次易主,辗转于多姓之中。
嘉庆年间刑部郎中查氏购得此园,并稍加修缮,使其始复旧观。后又归大学士平湖吴璥,被苏人唤作吴园。春日之时,园中游人众多,商贩穿梭于其中,尽管水木交相辉映,山泽趣味尽显,但因只为故园三分之一,故已与百年前之景大不相同,难复旧貌。后因吴氏于外多年为官,园渐荒废,萧条之景尽显。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忠王李秀成攻占苏州,以拙政园、潘宅、汪宅合建忠王府,传言山林之间为李秀成平日处理政事之所。忠王大兴土木,工匠百余人日夜不得息,然工程尚未完成,苏州城已破,李鸿章领淮军杀灭天国八王,屠杀三万余降军,苏州城内血流成河,尸体淤塞河道,拙政园见证了太平天国的覆灭与苏州城内的血腥劫掠,李鸿章攻占苏州后,占据忠王府为自己的江苏巡抚行辕,于信中言拙政园之琼楼玉宇,亭台楼榭,恍若神仙住所,仅仅花园戏台即为李鸿章之平生所未见,足可见拙政园之盛。
同治年间,未稍加修葺,年后园内景观已然颓损半数,亦不复忠王府之景,随后巡抚亦迁离拙政园。至同治十年,新江苏巡抚居于拙政园潘宅内,具书画之能,经营修缮之后始复旧观,存多处胜景,如东廊、月香亭、烟波画舫、远香堂等,并绘以图文,而后升职新立会馆。此后拙政园被改为,“八旗奉直会馆“,然园仍复拙政。光绪年间亦存修葺,改园门,扩园制,修整倾颓损毁者,重建观楼于池之上,是时古木参天,清泉接地,廊道迤逦,池沼相交,峰山林立,恍如玉柱丛生,一番天上人间之景跃然纸上,此自建园之初始以水为主,景观自然的纯粹风格仍保留至今,不为所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起义的烽火顿时遍布全国各省,江苏随后宣布独立,并于拙政园成立江苏省议会。八旗奉直会馆亦舍去八旗二字,名为奉直会馆,因经营不善,遂向外人开放,以收取资金,并开辟茶馆、戏楼等地吸引游客。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大量军队齐聚苏州,设总指挥部于奉直会馆。直至1930年,拙政园内回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塌,压伤行人,山楼后的木桥也因失修而断裂不能行,抗战爆发前夕,一代名园已然衰落至虫鼠穿行,苔藓铺路的窘境,令人唏嘘不已。
抗战爆发后,拙政园几近日军轰炸机破坏,多处亭台楼阁惨遭摧毁,园林景象不忍直观,湖中败柳残荷,污秽不堪,后作临时收容所。1938年日伪军在江苏设立江苏省维新政府,拙政园被租用为伪政府办事处,而后省府建于忠王府及拙政园内,伪省长对其稍加修葺并建立日式木屋用于接待日军将领,东部“归园田居“荒废已久,或为荒地,或成民居,以墙隔绝中部,并存殡舍数间,破旧民房十余间,后造洋房一所,供伪官居住,此时乃拙政园之耻,因国破兵败而沦为伪军的指挥所,用以献媚日军,实乃奇耻大辱。此之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家亡之时,山河虽在,却更令人感时伤怀。拙政园虽存,却惨遭日寇侮辱,是园之耻,国之耻。
然所幸,北方十月炮响送来的马克思主义已掀起一番红色浪潮,红旗之下尽是赤胆忠心,英雄豪杰,国共联合后成功挫败日军企图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胖子”与“小男孩”降生后,于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于东京湾上的密苏里号之上,签署了投降书。此后,盘踞在拙政园上方长达七年余的伪省政府也随之瓦解,拙政园重获新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省政府据中共中央关于历史文物的指示,立即修缮拙政园,广招专家工匠,力图复原拙政园昔日之山林之盛,水木之性,一砖一瓦皆以故园旧貌为准。日后,政府亦多次加以完善,修整,新建多个门楼亭榭,于1960年底竣工,至此,拙政园东西中三部重合为一,复归一体,整体艺术风格相互统一。历经百余年的分崩瓦解,或为民宿、荒地、菜畦,或成殡馆、会场、议厅,或遭轰炸、侵辱、霸占,分而成三,百年无数次易主,风格多变,失其本真,此番年间,何人可会想起此园本为一私家园林,此园本为一体,岂能遭此分裂!而至今朝,终重归一体,复成故园。恍若建园之初,昔日之山林雅致,水木趣味重现人间。
然十年动乱,拙政园被批为四旧,改名为“东风公园”,陈设撤出,倒影楼后置滑梯等物,名曰,“儿童公园”。一代名园,历尽沧桑,曾见证过大明朝日渐西山的背影,满清入主江南时的尸山血海,太平天国八王的一朝陷落,辛亥革命时江苏光复的伟大荣光,日本举国入侵时的枪林弹雨,如此风雨飘摇的破碎山河,拙政园皆历历在目,昔日山林雅致的人间仙境,岂是“四旧”,岂是区区公园二字可言。
动乱破除后,拙政园逐渐恢复治理,后于1989年宅园合一。并于其后建成我国第一座园林博物馆,以展现苏州园林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7年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加以修缮,新建博物馆,并与西方诸园结成“姐妹园”,获批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直至今日,此飘摇四百余年的一代名园终落得圆满,在崭新的红旗下继续向世人讲述着她的故事。
拙政园整体的艺术风格主要是依据古籍上的描述结合今时今日的园景以述,《归园田居》等古籍曾记载,““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足可见拙政园善用水势,疏浚为池,使得远望如湖泊,现今拙政园之占水面积达园林总面积四分之一,从而形成了拙政园清朗广阔、自然恬静的基本风格,大面积的水域使得整体氛围呈舒缓柔和态,繁茂的竹林花果与之相辉映,整体协调平和的态势便大体告成,即以水为中心。
其次,拙政园的建筑风格在朝代变更中有了一定的变化,园林落成初期,多为单体建筑,各自独立而相望,然至清末,亭台楼阁 ,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显著增加,群体化特点加剧,由早期的单亭渐渐发展为多组建筑相聚,山水住宅之中的间隙被部分新建庭院所连接,使得整体空间愈显开阔、平和。究竟原因,无外乎园林占地缩小,为彰显山林雅致,需巧妙地规划空间,进行分割、渗透,加之以对比衬托,从而形成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达到虚实结合、若隐若现的效果,使得在有限的空间中,仿佛能窥见无穷无尽的山水风光,雅致的亭台轩榭,使自然与人文相结合,艺术与理性相知,与苏州其他园林的造园手法类似。
然拙政园之美向来以”林木绝胜“著称,其花果之繁茂,林木之奇绝,皆乃世间罕见。清初宝珠山茶数株,花开鲜媚动人,为江南之仅有,古籍所载之景三分之二为自然景观,古时夹岸遍植桃花,花开之时,“微波吹锦浪,晓色涨红霞”,远望恍若红霞满天,美不胜收。溪流之中挺竹丛生,亭亭玉立,草堂旁“紫蕤丹霞漫城行”,春光烂漫,世间繁华见此园则皆可忘却。沧浪亭边绿水环绕,鱼鸟争鸣,往事无忧。日暮新荷,白云渡水,此番景象,过目难忘。寒泉之上,松林稀疏,山风瑟瑟,空谷云悠,闲情逸志,漫步松间。曲径通幽,蔷薇漫漫,露水初生,鞋屐花香。拙政园之草木皆有灵,春山茶玉兰,夏荷,秋木芙蓉,至冬则寒梅傲雪,暗暗生香。一年四季花香不断,至今仍保留以林木花草为长的传统,设荷花、山茶、杜鹃为三卉,于外尚存海棠柳树、枇杷、松竹柏等林木。
拙政园的整体风格和艺术构成向来不是由园本身决定的,而是随着历届园主的随心所欲落成的,尽管许多园主并未有所删改,只是稍加修缮。但漫漫历史长河中可以依稀窥见更多的园主是随心所欲,以己之意增减,从而使园失其本真。更有甚至,由于朝代变迁,园主衰落,拙政园被一分为二、为三,拆出部分改为宅院、办事处、指挥所等。园非园,宅非宅,更何谈园中砖瓦倾颓,木道损坏,荒凉衰退之景横生。随着国运起伏,世事变迁,园中时而尸横遍野,园破人亡,时而妙趣横生、山水流连,时而富丽堂皇、备极侈丽,时而秋风萧瑟,草木稀疏。拙政园不仅仅只是一个园林,在拙政园的背后是数百年来中国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日渐西山,以至晚清被列强日寇欺辱,而后红旗飘扬,志在复兴的缩影。整个拙政园的演变史反映着近现代百余年来亚洲东部这个古老文明的演变史,在每个历史上关键的时刻,拙政园都是一个默默的守望者,眼看着王朝兴起,眼看着君王覆灭,四百年来多少王侯将相、公卿大臣都已化作一抔黄土,风云变幻之间,唯有拙政园始终如一,它的艺术价值与建筑风格,虽然多次变更,但园的本质一直都在,以水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自古皆然,由古传今,至今如一。
尽管历经沧桑,但园初心未变,一如既往。今时今日,似乎仍是那16世纪初时,那个小小的精致的以水为中心的私家园林,她一直在,一直没有变,她的名字叫拙政园。